趁著有光趁著有光趁著有光趁著有光
  • 關於有光
  • 作品集
  • facebook

 

秋天的夜晚帶著些許涼意,昔日繁華的溝仔尾也抵擋不住那股蕭瑟。

沿著溝仔搭建的吊腳樓已被拆除,原本沒落的街區還可相畏取暖,因為拆遷工程更顯得寂寥。
那被稱作自由大排的溝仔其實是條流經市區的小溪,它以前有個名字叫做紅毛溪,只是我們早忘了它的名字。

因為長期被當作排水溝使用,溝上人家被拆遷後,河道顯露的樣子並不浪漫,
嚴重的優養化溪底被綠藻佔滿,這股綠對魚蝦來說並不是什麼盎然生機,反而是種艱困的環境,
這種艱困倒是樂了不少蟲虺,這些蟲虺又吸引了家燕在河道上低掠覓食,一條似乎頻死的溪溝,可以替這初秋帶來些許熱鬧。

如果是條健康的溪流生態呢?

DSC_6959

一條河的甦醒看似踏出了一步,但也僅僅只有那麼一步。

排水溝似乎將是它的定命,這是溪流在城市裡難以抗拒的命運。
進行中的汙水下水道工程原來無法拯救這條溪的生命,維持一條溪的生命花費的工夫與成本太高了,
倒不如蓋上蓋子讓它成為一條永遠不會說話的溪,輕鬆多了。

溝仔尾拆遷與未來規劃引發的爭議,讓許多人翻開記憶裡陳舊埋塵的那一頁,
老花蓮人吹了吹回憶的塵埃,記憶緩緩地在空中飄散像是魔法渲染了這一代的花蓮人。

溪不會說話,但人們會。關於溝仔尾風花雪月的記憶以及燈紅酒綠的江湖故事可以讓老花蓮人說上幾天幾夜,

溝仔尾這個名詞帶著一點輕蔑、一點神秘感,從砂婆礑溪分流後隱入地下,再從花蓮高農以湧泉的形式湧出變成湖泊,
然後流經了現今明義街、自由街一路穿過重慶市場橫越南濱路從南濱公園一帶進入太平洋,
這「尾」表明了它的地理位置,排水溝入海的尾端,「溝仔」則說明了它排水溝的作用,而不是用「溪ㄎㄟ」這個字詞,
如果它會抗議,我想它應該會毫不猶豫加入正名運動吧!名字代表一個人、一個指向、一種期許,
地名也是如此深受著地理、語言、人文、社會發展的影響,它的名字帶給我們第一印象,同時也帶來了想像。

聽說它將改名為停車場、也可能被稱為香榭大道的商店街,雖然曾被以韓國清川溪的格局來想像,
台灣喜歡拿名勝名詞來複製貼上,小瑞士、香格里拉、波西米亞、希臘地中海、東方威尼斯、香榭大道,
這些熟悉的名詞直接在我們的腦裡轉變成形容詞,可以省下多餘的解釋。但這間接也扼殺了我們的想像力,
畢竟一個地方的名字經過了時間的淬鍊與人類活動更能顯得它的人文價值,這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當時代畫下了休止,準備進入下一節的音符時,它將走入歷史將變成書頁上的回憶,
而我們就變成翻爬書頁上的蟲,期許自己能沾上那個時代的一點點餘味。

DSC_8210

DSC_8211

DSC_6745

 

 

 

Copyright 2013 趁著有光設計工作室 | 連絡我們 | All Rights Reserved
  • 關於有光
  • 作品集
  • facebook
趁著有光